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美國大學-美國大學在全球之巔還能站多久?


  由美國政府提供的充足資金使得該國的研究型大學成為世界翹楚。但是在資金支援力度產生變化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慈善捐款能夠繼續保持這些大學的領導地位嗎?

   

     美國巴爾的摩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得名於一位馬裡蘭州的銀行家。1873年,這位捐資人將其大約700萬美元的遺產——這也是當時美國最大的一筆遺產——用於興建一所研究型大學以及一家醫院。而如今,另一位創紀錄的慈善家的名字在巴爾的摩市的大學校園中幾乎無處不在。

   

     Bloomberg物理學和天文學中心、Bloomberg公共衛生學院以及Bloomberg兒童中心醫院都在提醒人們銘記億萬富翁、媒介巨頭以及即將離職的紐約市市長Michael Bloomberg在過去30年來所捐獻的共計11億美元。而且,這位富豪的慷慨並不僅僅表現在出資修建這一棟棟大樓:今年1月,Bloomberg宣佈拿出2.5億美元獎勵50位新上任的系主任,還出資1億美元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獎學金。

   

     政府撤資

   

     如此數額的捐贈並非只是想奪人眼球。在美國政府資助額度停滯不前的當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美國頂尖高校的校領導認為,私人捐助在他們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份由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發佈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高校中,美國占19所。

    

     很多頂尖的大學擔心,如果他們收入來源的最大比重——政府撥款縮減,其排名可能會下滑。放眼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它們對學術科學的投入越來越多,這也加劇了美國各大學的擔憂。

   

     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很多學校正在有針對性地實施一種屢試不爽的美國式促進發展的策略:尋求來自富裕捐贈者的捐款。儘管近期全球經濟衰退,但是該策略正在取得豐厚的收效。例如,去年,斯坦福大學成為世界第一個在一個歷年內籌集超過10億美元私人捐款的非營利性機構。

   

     由於來自政府的支持越來越少,公共機構也變成了積極的資金籌集方。即將離職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校長Robert Birgeneau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慈善事業。我認為,我們已經挺過了危機,現在我們需要過渡到新的模式中來。”

   

     歷史機遇

   

     儘管普通公民可能會認為,美國在世界科學界一直處於領頭羊的位置,但美國擁有的傑出科學成就,其實是近些年才有的現象。誠然,諸如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這樣第一流的大學已經有幾百年的光榮歷史;但是其他學校諸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大學,其歷史僅可追溯到19世紀晚期。此外,直到過去的50年,在以大學為基礎的研究領域中,美國才成為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Shirley Tilghman說:“幾個世紀以來,學術領域的‘霸主’地位始終是不固定的。”12年前,Tilghman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下個月他將辭職。他說,科學研究的中心最早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和一些卓越的義大利大學,之後轉移到德國,再到英國,直到相對最近的時期,才橫跨大西洋移至美國。

   

     哈佛大學校長兼歷史學家Drew Faust說,人們會認為,偉大大學的沉浮建立在一些不可改變的歷史時刻的基礎上,這是錯誤的想法。Faust補充道:“一些宿命論和命運註定論的觀點認為,這是周而復始的迴圈。對待這樣的觀點,我們應該置之不理,並且表示,我們的迴圈已經終止了。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有著最完善的大學制度。能否在這其中的某一領域,或是兩個領域都繼續保持領頭羊的地位,取決於我們自己,而非取決於命運。”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Anthony Grafton認為,美國大學已經達到並一直保持卓越的地位,這得益於一系列歷史、經濟、政治因素的結合。Grafton說:“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對研究強有力的支持,有助於偉大科研機構的誕生。”他以德國和英國兩個利用地緣政治優勢支援科學的國家為例進行說明。但他說:“這還遠不夠。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人造衛星,就沒有美國今時今日的地位。這一系列事件造成了一種認知:美國的國家安全依賴於對科研的投入。”

   

     這一想法在工程師兼美國白宮顧問Vannevar Bush給時任美國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撰寫的《科學:無盡的前沿》中得到了具體闡釋。這份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報告誕生於1945年,強調了聯邦支持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Grafton解釋說,報告要求對科研各領域進行全面的投入,而不是只支持那些已經取得顯著成就的領域。科研變成了大學的中心工作。這一報告對於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成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推動了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迅速擴張。

   

     根據美國《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10年,對二戰退伍軍人提供資助,使他們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但是這一浪潮在20世紀50年代初逐漸平息,大學的招生數量也開始減少。事實上,是這批人的下一代,也就是所謂的“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構成了當今科學研究的主導力量。但是一系列新的人口趨勢和經濟趨勢正在促使美國的研究性院校再一次重新思考自身的戰略。

   

     岌岌可危

   

     正如一隻大白鯊必須在水中保持前進以吸取足夠的氧氣防止溺水,一所名列前茅的研究型大學要想保持領先的地位,也需要不斷籌集大量的資金,用於建設新的校舍、更新設備和設施以及吸引所需的世界頂尖研究人員和有潛質的學生。這種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最近幾十年,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密西根大學和其他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速度遠超整體經濟增速的原因。

   

     儘管在過去十幾年中,美國個人收入停滯不前,但美國精英大學的預算大約翻了一番。這筆增加的金額主要流向科研,而非造就更多大學生。例如,斯坦福大學的總體預算從2000年的18億美元增至今年的44億美元,但是其新生班的規模仍保持在1750人左右。

   

     家長支付著不斷上漲的學費,可能會認為這些錢促進了學校的發展。但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即使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私立精英學校——一名本科生每年需支付6萬美元的費用,學費也僅占學校當年總收入的17%。公眾和政治家對大學教育的價值提出質疑,並要求大學承擔更多的責任,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年都小幅提高學費可能成為一個危險的做法。

   

     其他收入來源也岌岌可危。對於具有醫學院和校醫院的大學而言,接收病人提供了一筆重要的收入。2010年出臺的奧巴馬醫改計畫中的規定要求控制醫療費用,這給學術醫學中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對公立大學而言,從歷史上看,政府撥款占其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過去的20年間,這一收入來源一直穩步下降。很多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將自身形容為“政府協助的”甚至是“和政府有關聯的”,來反映政府角色的弱化。

   

     Mark Nordenberg說:“35年前,我成為法學院的一名教員,當時政府撥款占學校總預算的1/3。”自1995年起,Nordenberg一直是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校長。如今政府撥款遠低於總預算的10%,如果校董事會僅用撥款這一項指標來決定校長人選的話,他們很久之前就會考慮更換新校長了。

   

     對於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最主要的兩大收入來源通常是對研究的贊助(絕大多數來自聯邦政府)和投資收益(意味著慈善事業和學校的捐贈收入)。然而,傳統上,獲得研究經費會使學校享有更高的聲望,因為研究經費的授予需要通過諸如NSFNIH等資助機構的同行評審。這筆經費非常重要,以至於政府撥款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大學整體素質的標準之一。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EMBA-中興大學EMBA 台商班畢典 台商:唸台校收穫比較大


中興大學EMBA班兩岸台商組昨在上海舉辦一、二屆聯合畢業典禮。台商表示,上海不少大學都設EMBA,在全球排名有數,但選擇台校是因習慣台校,且對台商收穫較大。

 

興大EMBA的台商班首屆今年一月完成課程,第二屆昨結束最後一堂,兩屆畢業典禮於上海合辦,並與上海台協連鎖委員會簽戰略合作協議。

 

上海設EMBA的大學很多,包括復旦、上海交大、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等,在全世界EMBA排比都居前列,學費也頂尖。台灣目前有多所大學,和大陸合作開設MBA及EMBA。興大台商班是三年前兩岸簽ECFA時開始招生,與上海社科院合作。

 

首屆畢業生艾默斯紙業總經理劉振山說,大陸名校EMBA也積極向台商招生,但他選擇台校,是因台灣在管理學領域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且他從小接受台灣教育,比較習慣台灣教學方式。

 

百晟集團執行董事周東芳說,台商就讀EMBA,除了進修,也希望借老師研究,幫助企業再提升,與大陸大學相比,台灣學校可提供台商的幫助較大。

 

畢業典禮同時舉辦「中興上海論壇」,邀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演講。談及十二年國教表示,他支持十二年國教,因社會需要更高素質人才,教育品質需提升,但不該一開始就處理招生,他曾在任內建議「慢慢來」,但沒有被接受,如今爭議這麼大。

 

曾志朗說,每個學校都有特色,明星學校也是歷史特色,不必抹煞。只要把高中職教育的品質公平提升,讓每間學校都有好老師、好設備,縮小學校城鄉差距,那家長慢慢就不會迷信明星學校光環,願意就近就學,或選擇技職;屆時,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時機就能「水到渠成」,不致引起太大反彈。中國時報【蔡孟妤╱上海報導】2013.07.14


告訴您好消息!台灣完全承認大陸學歷 , 心動吧!心動不如行動 ,不要猶豫了! 行動吧。馬上打04-22327718, 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 值得看網頁


 

新加坡留學-新加坡學費一年約在7000新幣(約新台幣16萬8000元)左右,管理大學則要到9000至1萬新幣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國家為人民提供更多上大學機會的同時,也要確保能為學生的發展起增值作用,不該只為了增加學生數,而忽略大學教育的素質或市場能提供的就業機會。
新加坡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因此教育制度沿用英國學制,學生從小學六年,升上中學四年,接著再依照成績決定念初級學院、理工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初級學院類似台灣的高中,畢業後可以念大學,理工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類似台灣的職校或五專,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工作,如果有再進修的打算也可以念大學。
與台灣相比,新加坡大學的入學率並不高,近幾年約在27%左右,因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採取分流的概念,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初級學院或是理工學院,都要經過考試,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依照學業表現把學生分流,有些學生在中學時就註定只能念職校。
和台灣類似,新加坡的父母傳統上還是希望小孩念高中、進大學。新加坡目前主要有4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國大和南大是新加坡老字號的大學,新加坡人就讀的學費一年約在7000新幣(約新台幣16萬8000元)左右,管理大學則要到9000至1萬新幣。
目前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還是相對吃香,一般來說理工學院畢業的學生起薪約在1500新幣,大學生起薪則約在2400新幣左右。
網站Salary.sg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發布2012年國大、南大和管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薪水調查,整理出在就業市場上受歡迎的前80個科系。
薪資第1名的是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的畢業生,平均薪資5082新幣。薪資前10名的科系多來自管理大學或是國立大學,學系集中在法律、醫學和商業管理,排名中間的多是商業管理、資訊管理、工程等科系,排名後面的則是藝術、媒體、中醫等,平均薪資約在2800新幣左右。
就業率方面的排名也跟薪資排名相差不遠,前3名的法律、外科醫學系和牙醫系,就業率達到100%,藝術、音樂、媒體、設計等科系的就業率約在65%左右。
這份調查顯示,新加坡大學生畢業後的整體就業率約91%,起薪的中位數在3000新幣左右。
但是實際上,新加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似乎不如這份調查樂觀。
今年5月剛從中文系畢業的洪同學,在畢業前就找到一份媒體的工作,起薪是2400新幣。洪同學說,他算是非常幸運,他很多同學畢業至今都還在找工作,至於一畢業就起薪3000新幣的工作,「應該都是在政府部門吧」。
洪同學說,他能獲得這份媒體工作,一部分原因是他在念書時就在媒體實習,有相關經驗也有人脈。
洪同學說,近年來新加坡湧進大量外來人才,讓企業對本地人要求更多,大部分都要求要有工作經驗,更挑的連實習經驗都不算,「但如果企業不錄用新鮮人,新鮮人怎麼會有經驗?」政府持續引進外來人才,本地大學生畢業後,工作卻越來越難找,「以前人家說第一份工作靠學歷,之後的工作靠人脈,現在是第一份工作就要靠人脈了」。
與台灣不同的是,新加坡大學生對於念研究所的興趣並不高,因為企業多半不特別喜歡用研究所學歷的人,研究所學歷對薪水也沒有太大幫助,洪同學說,他們一班120人,選擇念研究所的大約在5到10人之間,他也有朋友頂著哈佛大學研究所學歷在新加坡找工作卻被拒。
另外還有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學生選擇念理工學院,有的學生是因為家裡有經濟壓力,有的則是認為念理工學院可以習得一技之長,越早進入社會,越能累積更多相關經驗。
不過同時間新加坡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續增加。李顯龍在去年8月的國慶大會上宣布,新加坡將從現行的4所大學增加到6所大學,新增新躍大學和新加坡科技學院兩所大學。
新加坡政府估計,大學入學率將從現在的27%,升高到2020年的40%,大學的新生名額將從現有的1萬3000個,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1萬6000個。增加大學的原因,主要是希望留住新加坡人在本地就業,也提高新加坡白領的就業率。
李顯龍當時指出,有許多工藝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希望能夠繼續升學,考取理工學院的專業文憑。他指出,在獲得專業文憑後,理工學院畢業生憧憬能接受大學教育,政府這些年來雖然不斷增加大學學額,但仍然供不應求。
不過新加坡政府在決定哪所學校升格為大學時,有其特定目的,升大學管道委員會研究後認為,新加坡有必要拓展應用型大學管道,為國家培養更多工程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
李顯龍因此指出,國家為人民提供更多上大學機會的同時,也要確保這些課程能為學生的個人發展起到增值作用,除了增加大學生人數,也要兼顧大學教育的素質或市場能提供的就業機會。
新加坡政府選中的科技學院和新躍大學,本就是實務型導向的學校,採取以教學、實踐以及與產業緊密合作的辦學模式,看得出來在增加高等教育名額的同時,新加坡政府仍要兼顧學系在市場上的實用性。(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特稿)10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