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德國留學-免學費高就業 德大專生讓人羨

(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德國的大學和專科學院經費幾乎全靠政府,有人認為財力受限,導致進入全球百大的德國大學不多。不過,多數年輕人都認為,讓有心向學的人都有公平的機會更為重要。
就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機會而言,德國年輕人受惠於行之多年的大學院校免學費制度,是世界各地許多同年齡層的人羨慕的對象。
希望進大學或是專科學院的德國年輕人,只要通過高中或是高職會考,就可以申請入學。大學和學院收學生是根據學業和能力,不會考慮學生的家世背景和家庭財力。
在德國,教育政策是16個邦政府的權責。由於教育預算不足,過去幾年曾有一些邦政府決定大學和專科學院可以酌收每學期大約500歐元(約新台幣2萬元)的學費和50歐元註冊費。
不過,這些邦在強調社會公平的社民黨(SPD)執政後都取消了大學學費。今年年初,大學院校仍收取學費的兩個邦—巴伐利亞和下薩克森邦—也決定不再收取學費。
除了沒有學費的負擔,低收入家庭學生,如果父母無力負擔生活費,還可以依據「聯邦教育促進法」申請獎助貸款。根據家庭收入考量計算每月核發的貸款,最高大約600歐元,一半是無息貸款,一半是獎助金。在連續接受獎助貸款兩年後,繼續申請者必須提出學業成績達到一定標準的證明。
根據德國教育部的資料,過去40年,接受這項獎助貸款的學生超過400萬。1971年開始實施的法規,不只是大學院校學生,高中和高職的準畢業生如果決定繼續求學,也可以申請這項貸款。學生從學校畢業後找到工作,收入達到一定標準,才開始償還無息貸款部分。
由於教育制度從青年學子的需求考慮設計,鼓勵年輕人在專業學習上更上層樓,德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斷提高。
聯邦統計局資料顯示,德國29%的人口具有大學或是專科學院學歷。年齡在25歲到35歲的德國人,45.3%有高等教育學歷。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就業市場有更多工作機會,所以,年輕人的失業率低於高齡人口。
德國有421所大學和專科學院,包括108所大學、74所藝術和教育學院、210所技術學院和29所管理學院。
為了讓高中和高職應屆畢業生能夠了解大學及技術學院的不同學科、學程,以及在企業實習並同時進修,德國教育組織「人才開發中心」每年初夏在德國各地舉辦50場教育展。各地區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諮詢顧問,在展場提供學生們與學校和企業直接面談的機會。
人才開發中心柏林地區主管杜佛表示,展會讓預期明年夏天通過高中畢業會考的年輕人,可以了解不同的學科及企業提供的「雙軌制」學程。不論是理工、管理或是語言方面的學科對學生都很有吸引力。
進入技術學院進修,修業滿3年即可獲得學士學位,正式進入職場工作,也可以留在實習的企業發展。教育與企業的配合,讓德國年輕人升學和就業的銜接比起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容易許多。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資料,歐元地區在2012年年底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24.4%,其中希臘和西班牙年輕人的失業率都飆高到50%以上。德國年輕人的失業率是8.1%,在歐元區是最低的。
讓年輕人有公平的機會是德國高等教育政策首重的原則。也有一些學界人士認為,因為不收學費,大學和專科學院經費幾乎全靠政府,在研究發展和網羅教學人才方面會受限於財力,也難提升學校的國際學術地位。
德國大學擠不進全球10大名校的排行榜,進入百大排名的也不多。不過,多數德國年輕人都認為,讓有心向學的人都有公平的機會更為重要。(詳細報導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雜誌2013年7月號)1020629

告訴您好消息!台灣完全承認大陸學歷 , 心動吧!心動不如行動 ,不要猶豫了! 行動吧。馬上打04-22327718, 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 值得看網頁


 

美國留學-投報不等值 美國一成青年悔念大學


(中央社台北29日電)最新一期「全球中央」雜誌報導,美國現今大學學費較30年前增加1120%,許多大學畢業生背負沉重學貸,加上謀職不易,約有一成後悔上大學。

 

7月號「全球中央」雜誌封面故事──「念大學,值得嗎?」專題,除了分析國內的大學教育,也報導巴西、美國、德國、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國的情況。

 

派駐美國記者顏伶如在報導中指出,電子教科書出版商CourseSmart今年3月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大學學費比30年前增加了1120%,比通貨膨脹增加速度更為驚人。

 

富達投資集團(Fidelity Investments)最新調查,2013年畢業的美國大學生,因為上大學而衍生的學貸與相關債務,平均每人約達35200美元(約新台幣1056000元)。

 

念大學要付出昂貴代價,美國又未能擺脫經濟不振導致的失業問題。統計顯示,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到了2012年的時候,大約50%仍處於失業或未充分就業狀態。因此約有12%大學畢業生後悔讀大學,認為他們所接受的大學教育,跟他們後來背負的沉重負債相比,並不等值。

 

不過調查也顯示,對於畢業之後的未來前途,大多數美國大學生仍抱持樂觀態度。高達92%的受訪畢業生認為,以後只要上班開始賺錢,就可以慢慢將債務還清。

 

顏伶如也在文中分析,「學士學位」在美國職場的價值,仍是不可輕忽。並引述《紐約時報》(The NewYork Times)報導,在1970年代晚期,擁有大學學歷就業者,薪資收入平均中位數比學歷在高中以下就業者高出40 %,但是這個數字到了現在卻變成了80%

 

若畢業證書是來自史丹佛(Stanford)、普林斯頓(Princeton)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等知名學府,踏入職場後的薪資待遇,也會比其他學校畢業生來得高,昂貴學費等於是對於未來職業發展的頗佳投資。

 

訂閱「全球中央」雜誌一年121280元,另附好禮,學生價(附學生證)998元,訂閱請洽(02250511808961020629



告訴您好消息!台灣完全承認大陸學歷 , 心動吧!心動不如行動 ,不要猶豫了! 行動吧。馬上打04-22327718, 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 值得看網頁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外國人在中國 -在大陸美國人感受經濟變化之痛

引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報道,原題:在大陸美國人感受經濟變化之痛。摘編如下:

 

  中國的國際地位同其經濟實力一樣持續上升。這種轉變不僅反映在數據中,一些在華的美國商人也感覺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受尊重和有價值了。

 

  邁克爾·菲戈爾2005年到上海拜訪中國顧客。當時他受到的禮遇就像是來自西方的聖人。“你被送到氣派的賓館、接到禮物,然後是宴會和茶道”,菲戈爾說,“幾乎不談生意,主要是中國人想了解你,聽聽你對中國和世界的看法。”去年菲戈爾到中國開會,一家輪帶廠的老闆開賓士車接他。在餐館吃飯的3小時裏,這名老闆一直在誇耀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優勢,還批評美國以私人企業為中心的模式。菲戈爾說兩次來華的感覺截然不同,(中國的)一切都在表明,“你說了不算,我說了算。順便說一下,我並不需要你的生意。”

 

  比爾·多德森在中國的職業是顧問。他說10年前享受的待遇就像國王。那時中國政府歡迎各種各樣的外國公司,提供稅收優惠和其他激勵政策,因為中國需要投資和技術。“常州地方官對我說,‘你看到這塊地了嗎?如果你的客戶來這裡,我們將相鄰那塊地免費贈送。’如今你再聽不到這種話了,除非是在極偏遠的內地。”這是因為中國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沿海城市對生產廉價產品不再感興趣,想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每年,多德森都把在華居住許可延長12個月。可今年不同,在中國生活9年後他的許可只被延長3個月。多德森認為這是時代發生變化的跡象,“對外國人來說這裡的事情正在改變。”來自中國人的競爭也是如此。15年前外國人在在華跨國公司中佔主導地位。如今中國人更加能幹、老練,很多擁有海外MBA學位,已升到高管職位。外國人仍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有價值的技術,但(中國的)需要不再那麼急切了。

 

  自1987年以來,作家吉姆·麥格雷戈一直在華生活,目睹了許多中國朋友生活的變遷,認為很了不起。但他也抱怨隨著中國更強大,對外國公司的態度變得挑剔───“你們想進來,就按我們說的做。”儘管對老外來說環境正在改變,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工作地點之一。(作者弗蘭克·朗菲特,陳一譯)

外國人在中國 -中國更多“綠卡”給老外


英國《每日電訊報》文章,原題:中國或將給更多外國人發放“綠卡”。文章如下:

 

  隨著迅猛增長的經濟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來華定居,中國或將給更多外國人提供永久居留權。據報道,中國政府正考慮擴大有資格獲得類似于美國“綠卡”的在華外國人的人數。當前只有不到5000名外國人已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

 

  中國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負責人日前證實,廣大外籍人員普遍希望降低中國“綠卡”申請門檻。當前公安部和外交部正制定相關管理辦法,考慮把發放“綠卡”範圍進一步擴大。

 

  中國2004年開始實施其“綠卡”制度,但對與中國公民無配偶關係或其他直系親屬關係的外國人,幾乎不可能申請到。申請人須滿足一系列資格條件,例如擔任高級職務、在華直接投資或“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等。已在華生活20多年的比利時人范克高夫說,“中國稱合乎某些條件就能獲得‘綠卡’,但現實中他們極少同意發放。北京市共發放了約700張‘綠卡’,但大多被歸國華僑獲得,或當成特殊禮物送給尚未在此居住並很快會失去身份的貴賓。像我這樣(能拿到‘綠卡’)的實屬少數。”

 

  經常在華居住的外國人不到百萬,但中央王國蓬勃的經濟正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專家敦促中國把海外熟練技術工人當成一種資產。

外國人在中國 -法國年輕人到中國尋找機遇


法國《世界報》刊登題為《在中國像一隻幸福的公雞》(“公雞”是法國民族的精神象徵)一文,記者阿羅德·蒂博在文章中指出,在中國的法國人年輕,擁有傲人的學歷,並決定離開法國,尋求發展。他們不一定擁有相同的政治觀點,但來到中國都是為了追求同一件事:機遇。因為他們覺得法國的機遇太少了。

 

  文章說,法國駐上海領事館登記在冊的法國人有1.2萬,如果算上未向領事館申明的人,可能達到1.6萬人,這是亞洲最大的法國人聚集地,而且他們的人數還在增加——1985年只有71人。

 

  29歲的伊麗莎白·格羅芒創建了一家紅酒投資公司,目標為“具有巨大潛力的中國白領”以及外國人。她說:“這是看好新興市場的實力。”她雖然欣賞法國式社會保障,“但首先背上負擔的是企業主”,法國企業家“不堪重負”。

 

  格羅芒女士的生意依賴法國紅酒在中國的良好形象。她說:“從文化視角來看,我們的確備受尊敬。我們的作家、歷史、建築和語言在中國大獲推崇。”

 

  文章說,每個人都提到仿佛巴黎地鐵內一樣沮喪的氣氛。克洛艾·德托爾西說:“在法國,我們生活在金絲鳥籠裏:我們有各種資助和優勢,我們的薪水可以讓生活十分舒適,相比而言中國人卻努力打拼。然而我們意識不到這些優勢,抱怨個不停。”27歲的她是一個金銀器藝術家在中國市場的代理。2008年,她離開法國,“我們想在一個充滿活力和令人振奮的環境中試試運氣”。

外國人在中國 -美國媒體: 中國正變得日益高效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5月29日發表題為“中國的客戶服務和效率開始提速”的文章,作者:記者,弗蘭克·蘭菲特。全文摘編如下:
    多年來,中國聲名狼藉的官僚主義作風一直令人苦惱,但近幾年,一些中國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變得更高效了。
    舉例而言,20世紀90年代我在北京工作時,很多記者都配有司機。不是因為他們不會開車,而是因為他們需要有人來與極為複雜的官僚機構打交道。
    我的司機叫老張,他經常連續幾天開車四處奔波,到各政府部門和公共事業機構為我們繳納費用。老張常常排隊等候數小時,還經常受到工作人員的怠慢。
    2002年我離開中國,兩年前我又重返中國,擔任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駐上海的記者。如今,我僅需要帶著繳費單,步行穿過街道,到24小時便利店中繳費。全過程僅需3分鐘,而且工作人員非常客氣。
    另一個更為高效的領域是鐵路運輸。過去,我從北京到上海需坐歷時12小時的夜間火車。
    現在,我很少從北京飛往上海,因為坐高鐵更加快捷。高鐵的時速可達每小時300公里,整個行程大約5小時。我的無線網卡還經常能收到信號,我可以在路上寫稿和編輯採訪錄音。
    有很多因素讓中國變得日益高效,其中包括採用新技術、在經濟上展開更市場化的競爭,以及通過各種方式對其他國家更加開放。
    吉姆·麥格雷戈是一名美國顧問和作家,在中國生活了25年。他見證了中國取得的諸多進步,尤其是在私營領域,但他認為一些國營部門仍在按照舊有的方式運作,其中包括一些機場。
    因受降雪影響,麥格雷戈曾被困在首都機場——一個巨大的、設施一流的政府形象工程。
    麥格雷戈回憶說:“讓人感到荒唐的是,所有消息都是混亂的。一塊指示牌寫著去42號登機口。當你來到42號時,上面又寫著去20號登機口。因此你需要保持清醒,東奔西跑地去看他們是否又換了登機口。這是國有機場經常出現的情況。”
    而最能說明中國變得高效的另一大領域是互聯網。在京東商城等網站,可以訂購從鋼琴到化粧品等一切商品,而且第二天就能免費送達客戶家中。儘管我還沒有在京東上購物,但漢堡王和麥當勞也提供網上訂餐服務。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外國人在中國- 老外紛紛轉向大陸二線城市

《環球時報》編譯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人從西方歸來迫使外國人離開京滬,作者賈斯汀·哈珀,丁雨晴譯,文章如下:
  擁有寶貴經驗的中國海歸人員回到國內大城市,意味著外國人只能離開去到二線城市尋找就業機會。
  由於北京和上海的競爭過於激烈,在華外國人正紛紛將目光鎖定二線城市以獲得最佳職業機遇。通過將自己打造成著名商業中心,許多中國二線城市正緩慢進入他們的視線。對勇於走出中國兩個最大城市的老外而言,這將為其帶來令人激動的職業生涯。
  大多數外國人可能不知道成都、杭州、武漢和重慶等,認為它們不過是中國160個居民超百萬的城市中的幾個。但其中許多城市都在成為快速增長的工業中心,如電子、醫藥和其他製造業,正為在華外國人提供激動人心的就業機遇。
  中國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改善二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實施雄心勃勃的計劃以更新當地機場、鐵路和公路。同時,全球品牌零售商也渴望前往一試身手。伴隨這種快速擴張而至的最大挑戰是,較小城市正尋求具有國際經驗的人為賓館、航站樓和會議中心配備員工。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的盧克·帕森斯說:“成都、杭州和大連等城市如今已有相當多的外國人。這些城市出現的大量英語博客及雨後春筍般的國際學校和醫療中心,就是明證。”
  儘管就業市場急需具有西方經驗的人員,但某諮詢公司的克裏斯·埃利斯表示,“如今許多在華外國人都遇到個問題,中文不過關。在老外扎堆的京滬等地,問題被掩蓋了,因為當地人已習慣為其提供英語服務。”但如今中國的新機遇恰恰就在二線城市,(外國人)須想方設法抓住機遇。“新中國”屬於那些為冒險做好準備的人。海外直通航線的開通,也令二線城市能提供越來越好的服務。今年5月國航將開通成都至法蘭克福直航,英航也將於9月開通成都至倫敦的航線。

英國-英國家庭配偶簽證趨嚴 華人家庭團聚更難

英國內政部去年7月9日開始實施新的家庭移民簽證,引入更嚴格的收入和語言要求,新政實施至今將近一年,華人律師認為,家庭團聚簽證越來越難,收入門檻和語言要求對於華人移民來說都造成了種種現實制約,華人或可通過轉移財產或從人權角度挑戰法律。
  新政中,任何希望資助非歐盟親屬來英的英國公民或定居英國人士必須提供至少18,600鎊年薪證明,或6個月以上存款證明,該資金證明還隨子女數目增加。此外,非歐盟親屬還需通過“在英生活”(Life in the UK)考試和需具備B1英語水準。
  馬兆融博士律師行合夥人張達揚律師表示,新增設的收入門檻對以下三類人群資助家庭簽證造成最直接影響,每年賺取不超過18,600鎊(假設沒有孩子)、收入超過18,600鎊,但一直沒有受雇于同一僱主超過6個月,以及在過去12個月中擁有不同的僱主,但其薪水總額不超過18,600鎊。
  張律師表示,2012年7月9日前,申請人需具有足夠經濟支援而無需申領公共資助,意味著申請人收入只需達到相當於每週60鎊的基本收入支援即可,這個水準相當容易滿足,而且,2012年7月9日前提出的上訴,法官有很大決定權,決定申請人是否有求助政府救濟金的需要。如果法官決定申請人沒有此需要,那麼上訴將被允許。現在,法規變得非常嚴格,只要在英國的資助人不能滿足以上數字,非歐盟親屬的簽證將被拒。
  而且,馬兆融律師行在為客戶準備簽證的過程中發現,受雇申請人要較自雇申請人更容易申請簽證。因為受雇者只須連續受雇6個月並擁有足夠收入即可,但自雇人士則須出示上一財政年度(4月6日至4月5日)的納稅申報,即至少1年的自雇期。此外,現金存款不能納入計算。
  張達揚律師認為,此舉會影響很多華人,因為很多華人在中國擁有大筆存款,而非英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其中國配偶將存款轉移至英國配偶的帳戶中,以構成英國配偶現金存款的一部分。
  華人律師劉志偉認為,總的來說移民法例受英國政府的政策走向影響,只會越來越難。尤其是引入收入標準和語言測試要求後的家庭移民簽證,令華人在申請簽證時受到更多實際情況的制約。《星島日報》2013.06.21

大陸留學-中國靠軟實力引來外國留學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網站(CNN)5月29日發表題為“中國軟實力發展推動外國留學生大量涌入”的文章,作者:記者,喬治婭·麥卡弗蒂。全文摘編如下:
    45歲的格蕾森·達菲爾德賣掉了她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房子,放棄了在戴爾公司成功的事業,來到中國這個她形容為“蘊藏真正機遇的地方”上MBA課程。
    27歲的萊婭·蒂烏薩寧來自芬蘭。為了完成在中國為期一年的商學位課程,她從一家大型零售企業的管理崗位上離職一年。
    25歲的喬納森·藹(音)來自美國,他的父母都是中國人。他說自己“回到祖國”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念MBA是想和美國的研究生有所不同。
    這三人僅僅是成千上萬名涌入中國的西方留學生的縮影。他們來到中國或為求學,或為文化“冒險”,但更多的是為在競爭極其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具備優勢。在西方高校的中國留學生不斷增加的同時,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人數也在迅速擴大。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11年在華外國留學生人數增長了10%,總數超過29萬。
    有學者說,推動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是中國政府精心制定的一項戰略。通過對學術和教學設施的投資,推動全球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了解,提升中國的“軟實力”。與此同時,美國和一些亞歐國家的政府也在對本國的中國研究項目進行投資(經常是與中國政府合作),培養出新一代“中國通”。
    香港大學教育學教授傑勒德·波斯蒂廖內說:“這是與外交有關的學生交流。”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當前的“五年規劃”在教育領域的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高校的國際學生達到50萬人左右。
    中國正在迅速擴大漢語和英語授課課程。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目前有34所中國高校提供英語授課課程。中國政府稱,計劃到2015年向海外學生提供5萬份獎學金。
    香港大學教授楊銳說:“如果你留意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的講話,你會發現他曾明確表示,我們想要軟實力而且我們願意為此投資。而這就是中國政府在國際教育計劃上所做的。”
    美國和歐洲國家政府也在對自己國家的項目投資,以鼓勵更多學生去中國學習。
    2010年,美國推出“十萬強”計劃,目標是到2014年將在華美國學生人數提高到10萬。被歐盟形容為“歐中關係第三支柱”的“歐盟與中國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今年4月促成了歐中第一次高等教育對話。據新華社報道,在此次對話上,中國政府稱將在未來5年內向歐盟學生提供3萬份獎學金。
    楊銳說:“很多國家都曾把教育作為推動軟實力的一種途徑。美國、法國和日本很多年前就開始這樣做了。但中國人做得不太有技巧。”

日本留學-東京大學-日本1學年4學期制 東京大學將導入


 
日本東京大學19日決定方針,將盡快轉變為秋天入學的制度(編註:日本為春天入學制),將1年間的授業區分為四,預計於2015年末導入1學年4學期制。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19日報導,學期將以2個月左右區分,相較現行的1學年2學期制,能與國際其他大學的入學時期相符,可打造較易留學的環境。7月將正式決定通過此方案。
東京大學全面改制為秋天入學,預計將必須解決無法與目前日本公務人員考試、以及醫師等資格考試時間接軌的問題。這些考試是以春天畢業為前提所舉辦的。
根據東京大學相關人士表示,4學期制目前有2個方案正在討論中。方案一為4~5月為1學期,6~8月為暑假,其餘時間再劃分為2~4學期。方案二則是將現行2學期各自分割為二,成為4學期。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4月10日公布2013年包括中東地區在內的亞洲前1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東京大學排名第1。台灣排名最佳的大學是台灣大學,位居第14名。新頭殼newtalk 2013.06.19 鄭凱榕/編譯報導

中國大陸-中國大舉並購海外農業資產

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公司體現了中國對農業資產的創紀錄渴求”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本社蒐集的數據顯示,中國在過去5年裏斥資327億美元購買食品資產和農場,今年將為此投入創紀錄的資金。而在更早先的5年裏,該國總共只投入了42億美元。從巴西到美國和澳大利亞,中國大舉收購食品資產的行為引發了議員們的憂慮。雙匯國際以47億美元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交易越發使他們感到不安。
  澳新銀行集團的農業企業研究負責人邁克爾?懷特黑德說:“中國投資者對農業部門懷有濃厚興趣,並且正在積極展開考察。我們知道一些中國企業在專業領域——比如乳製品、紅酒、蛋白質或糧食——做足了功課,所以進展相當不錯。”
  中國業已公佈的農業收購計劃包括牧場、農用化學品、加工設備和食品企業,今年的金額已經高達約78億美元,而2010年全年的金額為81億美元,當時創下了紀錄。
  在採礦和鋼鐵行業,交易金額可能會達到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投入了20億美元的並購資金。
  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共擁有460座養殖場,與美國12個州的2100家企業訂有合同。這將是中國對美國企業最大規模的並購行動。
  去年8月,澳大利亞批准一家中國企業以2.35億美元收購丘比公司,後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棉花生產商和私營水利灌溉企業。作為中國的第二大食品企業,光明食品集團去年5月同意購買英國維他麥公司60%的股份,將其企業價值估為12億英鎊(1英鎊約合9.61元人民幣)。
  普華永道的克雷格·阿米蒂奇說,中國展開並購行動的驅動因素是獲得大量可供進口的安全農產品,從長期來看則是為了獲取技術。
  他說,除了澳大利亞和巴西等既定目標之外,中國的投資還在非洲南部、俄羅斯和歐洲的部分地區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機會。
  負責畢馬威亞洲業務的道格?弗格森(范信德)最近曾前往中國。他說,中國快速實現城市化,存在污染,可用土地和水資源供應有限等問題,從而促使該國擴大了與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貿易與投資。他說,對中國政府而言,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當然,中國的農場和食品資產收購行動可能會因各國政府加強控制而受阻。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蔗糖和咖啡生產國,巴西在2010年對外國人擁有農場土地做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
  中國還面臨著日本等國和農礦產品企業的競爭。國際樂施會去年10月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在窮國,每六天就有一塊面積相當於倫敦的土地被售給外國買家。

英國-英媒 英簽證限制導致中國遊客大量流失

BBC中文網11日援引英國《每日電訊報》文章稱,中國最大的旅行社警告說,由於申請簽證程式複雜昂貴,英國每分鐘在流失商機。
  中國國際旅行社總裁于寧寧說,她不願意帶大型旅遊團到英國,因為中國遊客覺得申請申根簽證,去歐洲國家旅遊比較容易。
  英國政府為吸引高消費的中國遊客而做出的努力因此嚴重受挫。于寧寧表示,中國國際旅行社擁有800余家門市網點,接待遊客人數達到300多萬人。但是到英國旅遊的人數還不到1萬人。
  中國遊客到歐洲旅遊,希望至少能到兩個國家。于寧寧表示,中國的旅行社感覺申請申根國家簽證比較容易,可以旅遊26個國家,但是不包括英國,因此想要到英國旅遊的中國遊客不得不再申請一個簽證,而且還要到中國的簽證中心按手印,這對於旅行社來說確實是頭痛的事。
  “如果我想派1000人(到英國),我必須(向簽證中心)派出一些大巴車。這引發很多問題,英國每一分鐘都在流失商機。”
  于寧寧說,英國內政部去年宣佈的改善簽證的措施沒有效果,仍然無法促使中國的旅行社開展英國旅遊路線,其中包括國旅。
  “英國的簽證費並不便宜。”她說,對於中國遊客來說,英國的申請簽證的程式甚至比美國還要複雜。
  于寧寧這番評論突出顯示英國政府面臨的困境。英國拒絕加入申根國家的系統,只是希望依靠與中國的旅行社開展合作,增加中國遊客訪英人數。
  中國遊客去年成為世界上消費最高的遊客,在國外的消費金額高達1020億美元,而英國只吸引了17萬9千名中國遊客,大大低於歐洲主要國家。
  此外,中國旅遊社還抱怨英國退稅服務設施不足。于寧寧說,除了倫敦希思羅機場,英國的大多數機場只設一個郵筒,讓中國遊客提交退稅單。而在歐洲國家,大多數機場都有專櫃專人提供退稅服務。
  英國內政部發言人說,“中國是英國優先考慮的旅遊和經貿市場之一。英國為中國遊客設計的簽證程式,已經提供極好的服務,我們將繼續盡力改進工作,但是我們不能在邊境安全方面做出任何妥協。”2013.06.20

英國-英首相府召集會議 討論控制網路色情

一些國際知名互聯網公司的代表星期二在英國首相府參加會議,與政府官員討論限制網路性虐兒童圖像和限制兒童瀏覽網路色情內容的問題。
  與會者包括雅虎、谷歌、微軟、推特、臉書和英國電信公司等互聯網服務商的代表。英國首相卡梅倫此前發表談話說,完全可以採取更多的措施,從互聯網空間清除非法內容,並避免兒童接近合法的成人內容。英國反對党工黨表示,非強制性的主動控制措施並未奏效,電腦技術的變化也破壞了父母的監管能力。電腦網路公司則反對把遮罩兒童不宜內容作為提供網路服務的初始規定設置。《星島日報》2013.06.20

英國-國外氣候變化 對英國糧食供應造成衝擊

最新報告說,國外的極端天氣,要比本國氣候變化對英國產生的直接影響和威脅更大。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委託普華永道公司開展的調查顯示,氣候不正常很可能導致英國的許多商品價格越來越波動。
  報告警告說,全世界一些食品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而那些國家發生極端天氣情況的機會正在增多。
  報告還說,氣候變化會給英國帶來一些機遇,但與此同時,英國受到的那些來自國外的因天氣造成的直接壞影響,會比機遇大得多。
  這些機遇中包括如果北極地區解凍,英國海上運輸路程減少的話,就能降低英國出口產品的運輸成本。
  北極地區解凍後開通航運會是個巨大商機,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十年中,很可能吸引到640多億鎊的投資。
  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區的氣候變化將給英國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最大的威脅就是食品價格日益波動,以及一些國家在出口糧食方面的保護性措施,比如印度的禁止出口稻米令。
  普華永道的理查德?格萊德希爾表示,氣候變化導致的外來威脅,比英國面對自己國內的氣候變化,損害要大得多。
  不僅是一些小島國會受到氣候變化的損害,許多發達國家在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後,會反映在食品和其他資源方面,由此損害英國的經濟。
  報告還提到,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會讓英國不得不增加援助預算,而目前的援助預算已經遭到了一些保守黨議員的反對。
  此前不久,英國政府的氣候變化危險評估CCRA已經對氣候變化給英國國內帶來的多重威脅和機會分別作了分析。
  報告的主要撰寫者伯尼斯?李在接受採訪時說,氣候變化在其他國家造成的損害,對英國產生了直接影響,現在資源的價格波動在英國已經成了新的常態。
  他說,包括水資源匱乏和極端天氣等在內的環境變化,將繼續對重要資源的生產和運輸產生制約,並且情況還會更糟,而這對所有國家都將產生強烈的政治影響。2013.06.20

英國-調查稱20%英國人吃飯需借貸 被指令人震驚

調查稱20%英國人吃飯需借貸 被指令人震驚
  
  星島環球網消息: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5日報道稱,消費者指南雜誌《Which?》的一項民調稱,英國經濟不景氣,以至於4月份有1/5家庭通過借貸才勉強解決日常買菜吃飯問題。《Which?》雜誌總裁勞埃德形容調查結果“簡直令人震驚”。
環球網報道,民調組織者介紹稱,約2000人參與了此次民調。BBC指出,這意味著近500萬個家庭使用了信用卡透支、向親朋借貸或提用定期存款等方式購買食品。
  民調還顯示,55%使用信用卡買菜的人表示需要進一步節衣縮食,近1/3的人表示他們曾因揭不開鍋而不得不向親朋借貸。3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上個月被迫消減了生活必需品消費,而其中多數為年齡30-49歲的女性。
 
勞埃德表示,他們的追蹤調查顯示,在連年物價漲和工資不漲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被擠壓到即將崩潰的邊緣。“這麼多家庭在基本吃飯問題上也需要借貸,簡直令人震驚,”勞埃德說道。

 

英國-機票汽油升幅超預期 英5月通脹壓力上升

英國國家統計局週二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上升2.7%,高於4月份2.4%的升幅,這標誌著持續幾個月之久的通脹穩中有降的局面結束。
  英國統計局表示,5月份通脹率反彈是燃料價格上漲造成的結果,當月燃料價格同比漲幅超過上年同期水準,另外機票價格的大幅提高也推高了整體通脹水準。5月份服裝和鞋類價格也出現上漲。
  從最新獲得的數據來看,物價上升的速度持續高於工資增長的速度。通脹率的加速上升意味著英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將在工資增長不振的情況下遭到進一步打擊。
  經濟學家擔心,強褓中的經濟復蘇可能因此面臨威脅。
  英國統計局週二還公佈,5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上升1.2%,4月份升幅為0.9%。同時,受惡劣天氣導致的英國食品價格飆升的影響,原材料價格同比上升2.2%。
  統計局稱,通脹上升主要歸因于機票和汽油價格上升。
  機票在4月份至5月份上升 22%,是自從上述紀錄于2001年開始以來最大的升幅。
  英倫銀行預期今年的通脹升幅將超過 3% 。5月份通脹升幅是比任何一個專家預期都要高。
  衣服鞋類用品逐月上升1.2%,女性戶外衣飾也上升。但是,食物和飲品價格略降,肉價也有所下調。
  英倫銀行一直估計通脹將一直超過其預期的 2%,一直至2016年初。但機票升幅如此大令分析家應到意外。2013.06.20

英國-英國房價居高不下 兩成年輕人放棄購房

報道:英國哈利法克斯銀行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約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已放棄購買房產,能否擁有不動產正成為英國社會群體劃分的“界線”。
  哈利法克斯銀行針對25歲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展開調查。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英國民眾正被分成買得起房的人和買不起房的人,這將對社區環境、家庭結構和就業市場造成長遠影響。36%的受訪者有意購買房產,但認為自己可能無力承擔。
  多數受訪者認為,房產市場現狀讓這一代年輕人無法積累足夠資源,從容安排退休後生活。而這將影響社會穩定、增大貧富差距。
  英國房價從上世紀90年代起迅速增長,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金融危機後,受低利率和分享產權政策等綜合因素刺激,房價居高不下。
  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3月宣佈,政府將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購房貸款。2013.06.20《星島日報》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香港旅遊-香港物價嚇死入的高!

香港物價高服務差 嚇怕遊客
■來自湖南的李先生表示,明顯感受到物價飛漲的壓力,購物、飲食及住宿至少比去年貴30%,暫時不考慮再次來港。
香港居不易,工作壓力大、房價高,還有高企的物價。
高物價,讓香港居來大不易。雖然這些年,北上廣等內地一線城市的物價也在上漲,不過,香港的總體生活成本仍明顯更高。「除了吃的在漲價,交通方面,香港大小巴分段計價,起步價都要5元(港元,下同)左右。從元朗到中環,30公里的路程,坐地鐵要24.5元(港元,下同),這明顯高於北京和上海。還有,如果把住房成本也算進去,生活成本更可觀。比如,灣仔附近隨便一套300平方尺(1平方米等於10.76平方尺)的樓房,月租都要超過1萬元(港元,下同)。」小趙說。
香港是以繁華著稱的東方之珠,近年經濟增長也十分驕人,但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9年的一份報告,香港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發達經濟體中最高。按照貧困線的定義,家庭收入不及收入中值一半的家庭為貧困家庭。而香港有近1/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生活成本帶給公眾的壓力不是由高收入人群來決定,而是由中低收入人群來決定。」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分析。因此,這就是為什麼超市食品漲價會在香港引發如此關注,也是為什麼香港特首梁振英多次表示,未來幾年香港面對的重大民生問題就是物價和房價。
有工作最重要
物價飛漲,連路邊攤都設「最低消費」。「在旺角想買串魚蛋,和阿姐講『來一串魚蛋』,阿姐竟然說『無一串賣』。」一位香港網友近日發現,當地的小食肆也設立了「門檻價」,並感歎店租太貴逼到攤主瘋狂加價。更有網友回應說,旺角附近小攤檔的價格牌都被打上了「補丁」,串燒魷魚原來10元(港元,下同)一串的價格被貼上了15元(港元,下同)的標籤後,又被20元(港元,下同)的標籤覆蓋。
店家表示,「雞蛋、麵粉都漲價了,不漲價沒辦法。」梁振英認為,未來幾年香港面對最大的民生問題是物價,原因是港人的物資主要依靠進口,而港元與美元掛鉤,並跟隨弱勢美元下跌,導致香港進口代價大增。
物價高企,低收入階層影響最大。有社會組織建議,特區政府應檢討綜援制度及交通津貼計劃,幫助基層市民;長遠更要設立全民養老金,以減輕基層民眾負擔。也有學者認為,應對物價上漲最根本的是要推動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有學者進一步指出,香港產業結構越來越向金融、地產和高端消費商品零售業集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地產價格和房屋租金過高,企業家不願意將資金投入新興產業,而寧願將資金投入到金融和地產等高回報行業。
 

駐美代表處成立 蘇貞昌:呈現台灣完整聲音

新頭殼newtalk 2013.06.15 謝莉慧/綜合報導
民主進步黨於美國時間14日上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成立駐美代表處(Taiwa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Mission in the U.S.),黨主席蘇貞昌偕同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以及訪問團出席開幕酒會,蘇貞昌在致詞時表示,台灣政府在華盛頓有駐美機構,而民進黨現在也有駐美機構,會更努力讓台灣的聲音完整呈現,一起為台灣外交努力,希望美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好。
蘇貞昌表示,民進黨長期重視與美國間的互動與關係,設立駐美代表處一直是民進黨的構想,讓民進黨能夠有和美方互動、溝通的機會。
他還介紹了駐美代表處的周遭環境,遠眺代表處的右前方就可以看到白宮、華盛頓紀念碑,以及漂亮的公園,他笑說:「這一棟大樓一看這麼大這麼漂亮,選這個地方很好、很漂亮,我以為整棟都是民進黨的!」上樓一看,才知道只有小小的一間辦公室,但蘇貞昌強調,駐美代表處的辦公室雖小,「至少已經有了,我們今天就要開張」。
蘇貞昌說,民進黨成立駐美代表處是為台灣做努力,要重視對美關係的眾多努力之一,駐美代表最主要的功能是和美國政府、國會有一個確定可以互相密切連絡、對話的機構,以及對話的機會。
他指出,民進黨設立駐美代表處雖然是代表民進黨,但不是要跟國民黨在美國華盛頓打對台,是要合作一起為台灣努力。
最後他說,如同剛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所說,我們都信相同的價值,追求相同的目標,台灣是民主的國家、自由的社會,民進黨最大的目標就是讓台灣永遠保有安全、民主、自由和人權。
今天包括薄瑞光、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施藍旗女士(Barbara Schrage)、美台商會副會長丹尼爾森(Lotta Danielsson)、前國務院官員譚慎格(John Tkacik)、前FAPA會長陳文彥以及華府台灣同鄉會會長丁弘彬等人,都出席酒會。
之後,代表處辦公室主任彭光理(Michael Fonte)引導蘇貞昌一行人前往參觀拉法葉公園以及白宮,蘇貞昌在參觀後表示,要建立一個大國真的不容易,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今天民進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立駐美代表處,「希望是一個好的開始」,讓台灣最重要的民主夥伴美國能聽見台灣的聲音,也希望藉此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
碰巧的是,1位居住於紐約赴華盛頓特區遊玩的華裔美國人特別上前與蘇貞昌攀談,原來她的媽媽也是來自台灣屏東,蘇貞昌在美國巧遇同鄉,2個人都特別興奮,相談甚歡。

難道台灣的未來只能靠繼續壓榨年輕人的血汗嗎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難道台灣的未來只能靠繼續壓榨年輕人的血汗嗎-085949294.html

一批批大學畢業生從安全的校園走出來,即將走進殘酷的失樂園。 台灣的八年級世代終於要開始他們更辛苦,甚至於更絕望的人生,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失業和薪水越來越低的社會。

更不堪的是,還得面對那些已經明明擁有決策權力,應該為這些現象負責的官員們的冷嘲熱諷,說這些年輕人只在乎學歷,在學校只會死讀書,沒有學會一技之長,所以學歷再高也沒有用。說他們出了社會還得重新在職場學習,企業還要花錢訓練這批沒有經驗的新人,薪水怎麼高得起來?於是有勞委會的官員向教育部獻計說,為了鼓勵年輕人早一點了解職場的需要和自己的優缺點,應該讓擁有職場經驗的人在二度就學時能夠加分。教育部官員也承認目前台灣的教育制度是直達車式的升學方式,並不理想,但是,如果將職場經驗成為升學的加分,又牽涉到公平性,當然要再回去仔細的研究。

說實話,年輕人也許根本懶得聽官員們再說什麼,所以沒有太多的反彈,可是當我讀到這一段報導後,忽然怒火中燒,心想這是什麼世界啊?薪水越來越低,怎麼又是年輕人的錯?學校沒有教學生能有一技之長,也是學生的錯?而且這些話竟然是出自一些應該照顧年輕人就業和保障薪資的政府單位主管?

這些官員的傲慢態度常常讓我不敢相信,我猜想,他們一定是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世界!那天深夜,我和幾個朋友剛剛結束每個星期五晚上六點鐘的「反核四 五六運動」,有朋友提議說,我們去探望一下那些坐在勞委會門口已經絕食一百多個小時的關廠工人吧,於是我們幾個人拖著非常疲憊的身軀,趕到了勞委會的門口。他們說,勞委會的主委每天進出大樓,從來沒有來看他們一眼,去年已經花了一大筆錢請來律師群,循法律途徑向這些勞工連本帶利討回十七年前政府代替資方所發放的資遣費及退休金。去年二月五日這些當年被惡性關廠的工人們從台北車站第三月台跳下鐵軌以示抗議,現在他們再用絕食來抗議,政府乾脆採取不聞不問的傲慢態度。

台灣能夠有讓後代人不斷傳頌誇耀的經濟奇蹟,正是由薪資低廉的勞工們用生命血汗,加上政府對企業財團的許多優惠和補助堆疊出來的。當許多工廠老闆發現可以將工廠移到勞工薪資更低廉的地方,獲取更多利潤時,他們便無預警的關廠走人。這就是我們時代的悲劇,是歷史的真相。
當年創造台灣奇蹟時代的悲劇早就悄悄的轉移到下一代台灣年輕人的身上了。台灣年輕人的薪資一年不如一年,當然和年輕人愛留在學校繼續讀書是沒有關係的,和年輕人沒有工作經驗也是沒有關係的。現在的年輕人會大量滯留在學校繼續讀更高的學位,其實是和台灣傳統社會的士大夫觀念有關,更和畢業之後立刻面臨失業的壓力有關,當然,也請不要排除那些真的有動機想多學習不同領域知識的年輕人。薪資低當然是整體經濟環境造成的,大量的企業和工廠出走,讓工作機會減少是不爭的事實,還有一個真正的原因是政府對企業的補助和優惠,使得傳統企業不思轉型和升級,繼續用低廉的薪資壓榨勞工,獲取更多的利潤,甚至於造成更多有錢人的不勞而獲。

台灣這種「低薪奇觀」,竟然成為歐美國家「羨慕」的對象。
最近一個國際知名的新聞網站就指出,台灣的年輕人在這種低薪的條件下只能住在父母親家,不婚不育省吃儉用,連咖啡都喝最便宜的。可是「額外」的好處是讓企業獲得「額外」的利潤,也可以聘雇更多低薪的人力。報導中還指出,這些人力都是訓練有素的年輕人,這才是重點。訓練有素耐磨耐操又低薪,壓榨他們,迎接台灣下一波的經濟榮景!

其實我們的年輕人一點都不笨,真正笨的是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政府不但笨,而且壞。

最近詹宏志先生為了政府即將推出的一個新的政策,開了一個很緊急的記者會,會中有個記者問他說,連非洲的雜貨店都在做的事,我們政府竟然不肯做,是不是我們這個科技大國連非洲都不如。詹先生回答得很妙,他說:「說台灣比非洲不如,我是完全不服氣的,不能因為政府笨,整個台灣一起笨,我們老百姓好得很。」

德國國土約台灣十倍大,但只有七十所大學,我們卻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學

台灣傳統「學位至上」的迷思,即令在已有十%以上的人口擁有碩、博士學位時,還是難以打破。事實上,今年每一所國立大學的博士班,幾乎都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鑑於若招生不足額會被減班的處罰條例,許多博士班都是只要有報名就收。教育部、學生家長和學生本身該關心的是:拿了個博士學位後,飯碗在哪裡呢?其實,今年博士班招生的大缺額,反映了學生們已知道,高學歷就是代表未來高失業率。學界最困惑的是:教育部的高官們早就知道這問題的嚴重性,但卻聽任它愈加惡化。
我這一年來在德國進行研究,發現到他們自高中起,就對學生們進行唸技職或讀大學分流的輔導,是使德國得以製造雙B、奧迪、福斯名車及高科技產品的主因。他們人口約八千萬,是台灣的三.四八倍。但他們二○一一年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是三.四兆美元(世界排名第四),是台灣○.四兆(世界排名第二十七)的七.二三倍。德國國土約台灣十倍大,但只有七十所大學,我們卻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學。這種數據上的差異,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走錯方向了。
我回台灣服務已將近九年,看到許多博士連一句正確的英文都寫不出來,遑論要說出口。納稅人的錢養出一堆沒有實作能力、空有高學歷,卻無學力的一代;也難怪我們的實質薪水,只等同於十四年前的購買力而已。高等教育再不改弦易轍,年輕一代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的。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