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競爭力正在流失

施振榮:現在大學生多很多,
但素質不高,很多企業根本不敢用
為何台灣學子在世界資訊舞台的競賽中,表現與產值完全不成正比!「這幾年台灣學生的素質一直在往下降,三年前我們面試『-』以上的人我們才會用,現在標準已經降現在標準已經降到『』或『-』。」友立資訊董事長陳偉仁接受媒體訪問時,對於資訊人才的量雖然提高,但素質卻降低有感而發。
「現在學生學得很廣,但是基礎功做得不紮實,我們用的人之後,不少部門主管反應,資訊所畢業的研究生連數據測量都做不好,跟以前比起來,不論念書或是敬業態度都不夠。」台達電總經理特助范植祿也對當前科技教育養成提出憂慮,「現在大家經濟都過得不錯,無虞溫飽,年輕人的生活鬥志和抗壓性,都和以前有差。」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乾脆直接指出,「現在大學生多很多,但是平均素質不高,很多企業根本不敢用。」
 清華大學高分子奈米複合材料實驗室主持人馬振基,也是教育部科技顧問室顧問,今年九月他從北京清華大學客座返台,對於台灣大學生的素質和學習態度低落有深刻觀察。「現在年輕人在社會和有些父母的價值觀引導下,認為念書不一定要認真念、拿高分,大學四年念書不是絕對目的,投注在本科課業的時間太少、又不能消化知識,敬業精神更是缺乏。」
馬振基比較在兩岸清華授課的學生表現。他分別在兩邊的課堂上出了同樣一個習題,台灣的學生要一到兩個星期才會交作業,大陸清華的學生最快的有人隔天就交習作,全班六十個人最遲也在三天內交齊,台灣學子花更多時間才交習題,但答題內容並沒有比大陸學生來得完整。另外,在上課時,台灣學生慣於坐在教室後面,大陸學生都搶在前面座位聽課,而B還主動要求在下課鐘響前空出時間讓他們發問,否則也要留在教室繼續老師問到底,至於台灣學生下課鐘一響,早就一哄而散,「兩岸學子的求知慾實在差太多了。」
台灣學子又如何看得兩岸學生的差異?成大環工所一年級的武嘉仁今年九月參加由陳茂榜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天津大學「生活共識營」交流,見識到大陸工科學生對求學問的紮實態度,「他們對於教授規定的實驗一個也不會漏掉,管你是早上八點或是半夜,都要想辦法完成。」武嘉仁返台後為自己安排讀書表,每天強迫自己念專業書四個小時,每週還要讀一些相關的課外書籍充實,為了強化英文程度,他也上補習班增加聽說能力。
「我幾乎沒有休閒、不看電影、不出去唱歌、連打球次數都減少,這樣累和犧牲卻讓我覺得有價值,想要出人頭地、增加自己競爭能力,就要付出努力的代價。」感受到大陸學子認真念書的刺激,武嘉仁和他其它的十八位台灣夥伴都選擇利用這次交流的刺激,督促自己更認真的態度面對未來。
教育部長黃榮村認為,不能只用成績表現來評價年輕一代的學生。同時,台灣父母的觀念已有改變,不要求孩子要拿高分、好成績,而社會多元化,「學校成績好並不代表以後成就好、收入高」的想法也深植人心。
但楊思偉不以為然:「基本學力不足,對以後的終身學習會有影響,基本能力差,再學習能力也會變差。」台灣學生「不認真」,暴露的不只是基本學力問題,而且是台灣學子的基本的學習態度,陳維昭也認為,「用功程度不夠,最後還是會發生問題。」

大學生輸在學習態度,
大學以下輸在教改制度
中小學教材淺顯,降低基本學力
和對岸下一代比起來,台灣大學生可能輸在學習態度上,大學以下學生,則可能輸在教改制度上。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教育改革,以求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課程簡化、淺化,反而出現學生基本學力降低的問題,台北市敦化國小一位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透露,現在的小學數學「簡單得不像話」。五年級數學應用練習題,竟出現:「爸爸出國旅行,一件行李二十五公斤、一件行李二十八公斤,爸爸的行李一共是幾公斤?」的簡單二位數加法習題。
針對國中教材過於淺顯,建國中學這兩年來,甚至在暑假針對高一新生開「銜接課程」班,針對數學和理化的課程進行「搶救補習」。過去國中課程沒有淺化時,建國中學不曾有這樣的「銜接課程」。
台灣為了教改吵翻天之際,中國大陸其實也提出「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壓力、增加藝術教育)的口號,但是,在強大的升學壓力下,素質教育仍不敵「應試教育」。就讀上海江蘇路第五小學一年級的蘇越悅,和很多上傳統小學的學生一樣,從幼兒園就開始每天練習做大量的數學習題,雖然蘇媽媽本來也考慮讓蘇越悅上強調素質教育的民辦小學,後來怕功課太輕鬆,以後會考不上重點中學。於是,還是選擇「應試教育」的小學。她說:「升學考題一年比一年難,不應試教育不行,明知道這樣的教育,會失去小孩創造力。」
不只課業有壓力,連課外音樂、美術也有壓力。蘇越悅上課之餘,每天還要練琴一個半小時,她已經通過鋼琴五級考試,媽媽為她訂好計畫:以後每年考一級,小學畢業後考過十級,等於具有職業水準,以後鋼琴就純當興趣。蘇越悅也常練琴練到很煩、大發脾氣喊:「我最不喜歡鋼琴!」但媽媽還是要她練,理由是,現在還小怕辛苦,以後長大就知道這是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